近年来,涟水县以改革求突破、以创新谋发展,打造了“村官三部曲”“党员三部曲”等一批精品力作,形成淮剧“涟水现象”鲜明标识,成为艺术创作“江苏现象”的重要实践者、重大贡献者。
一是聚焦“好”的指向,打造“务实管用”的要素保障机制。涟水县为剧团改革把大局、明方向、强保障、制订出台《关于强化思想引领文化振兴的实施意见》《关于培养文艺名家打造精品名作工程的意见》,鼓励剧团出人才、出精品、出效益。县主要领导多次会办解决重要问题,亲自推动成立“涟水县文化艺术中心”,建设融办公、排练、练功、演出、展陈、会务于一体的文化艺术中心场所。积极推行内部管理制度改革,实行按劳与按技分配相结合,多劳者多得,艺高者多得,创新者多得;打破行业壁垒和体制障碍,实行剧组制,柔性引进编剧、导演、作曲等紧缺人才,加盟剧目创作,建立袁连成、许晴等名家工作室,实施名师带徒,6名资深名师与新人结对传艺,促进青年人才“拔节”生长。
二是聚焦“精”的靶向,打造“叫好叫座”的作品创作机制。坚持把题材规划瞄准群众,把群众当作“剧中人”,让群众唱“主角”,从群众酸甜苦辣中找“点子”,从乡村振兴中抓“活鱼”,定期召开题材规划会,邀请领导、专家专业人士和各方代表,研讨论证题材,形成规划设计、题材储备、作品创作、打磨提升、宣传推介的压茬推进机制,平均每两年至三年创排一部大戏,每年创排3至5部小戏小品。把表现对象聚焦群众,将群众当作“剧作者”,让群众当“顾问”,主创人员深入田间地头“驻村”采风,从群众喜怒哀乐中找“窍门”,演职人员到村落小院“驻家”体验,从群众柴米油盐中寻“土味”。菜场里,观察买菜的市民;公交车上,与乘客侃市井万象;排练场、练功房内,背剧本、念台词、想角色、练招式,把群众的生活图景变成艺术场景,以艺术舞场还原生活现场,充分表达群众的精神需求、审美追求、欣赏诉求。把评判标准交给群众,主动邀请领导、专家当“裁判”,在剧目规划、创作、首演等环节,通过召开座谈会、研讨会等形式,集思广益,博采众长,推动戏曲作品扬长避短、取长补短,在市场反馈中完善提升。把群众当作“剧评员”,邀请老乡当“评委”,让他们“找茬”“挑刺”,在受众检验中常改常新。以“村官三部曲”“党员三部曲”为代表的淮剧作品,先后获得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、文华大奖、“五星工程”奖,剧团荣获第十批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集体、全国文化旅游系统先进集体、“双服务”先进集体等“国字头”“省字号”奖项和荣誉,考察调研点赞、会议发言交流、主流媒体宣传、专刊专题推介、领导批示肯定,全方位、立体式、多层次、高规格聚焦该县院团改革经验,为展示涟水对外形象争了光、添了彩。
三是聚焦“优”的取向,打造“多演常演”的惠民服务机制。不断创新服务模式,实行“以需定供、区域配送”“百姓点单、剧团配餐”,形成“点单一派单一接单一销单一评单”闭环,针对资深戏迷、潜在戏迷及老年观众、青少年观众等不同受众群体,推出淮剧经典版、驻场版、巡演版、青春版和视听版,组织志愿者走进敬老院,为特殊老年群体开展演出服务。从“送戏派单”到“百姓选单”,超市化供应,定制化演出,群众笑称“比外卖小哥还准时”。不断拓宽淮剧艺术传播途径,把送戏下乡当着“走亲”,春夏秋冬,风雨无阻,常来常往,年均深入农村演出120余场,平均三天就演出一场,演出市场也从涟水扩展到大江南北,剧团两度代表江苏赴北京参加演出。去年,《村里有个管得宽》赴省市委党校、恩来干部学院演出,开历史先河。同时,开通戏剧抖音直播间,56场云演出吸引超200多万人观看,《村里来了花喜鹊》线上点击量达160万,戏曲“能见度”、触达率显著提升。甘当淮剧保护传承的“义务员”,指导南集范荡村、成集条河村等民间文艺团队编排小戏小品,帮助“百姓大舞台”授课辅导排戏;实施戏曲进校园公益项目,在幸福里小学、南集小学等6所学校组建淮剧小社团,开设周末淮剧小课堂,为孩子们教学授课、示范表演,培训学员1000多人。